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黄育川:操纵中国经济数据?

\

无论是否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所有人都同意中国的经济指标一团糟。但数据存在缺陷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有人故意操纵它们以获得特定结果。

这种经济指标的扭曲影响了两个公众至为关注的关键政策。一个与据称被夸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有关,另一个涉及对中国增长失衡的观感,这种失衡体现在消费占GDP比重极低、而投资所占比重很高上。

许多关注中国的人相信,官员们故意夸大经济增长数据以达到计划目标,并举了各省增长率总和超过报道的全国增长率的例子加以说明。地方官员们可能的确夸大了数据,但跨省活动的重复统计、以及不同的统计方法等其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更大的角色,因此中央政府后来通过单独的调查对此进行调节。

推动这场增长率辩论的往往是价格平减指数和投入产出关系方面的技术性假设。世界大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的一位专家会使用另一种方法来论证,在过去30年间,中国GDP年增长率更接近7.5%,而不是此前报道的具有历史意义的10%。但另一位专家随后会反驳称,这种观点源于假设中国工业生产质量在这30年没有任何改进,而这不符合逻辑。

一些观察者使用电力销售额等代替指标来说明,GDP增长率被夸大了,因为电力销售额增长率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降幅远远超过GDP增长率。但另一些人认识到,由于不同行业不同的能源使用强度,能源销售额在经济低迷期间通常比GDP下降得更快,但在扩张时期比GDP增长得更快。整体而言,在过去十年间,电力生产增长速度实际上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

影响更大的扭曲产生于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当时,GDP的核算基础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而非标准的联合国(UN)国民账户体系,后来中国采用了联合国的体系,但现在仍在微调。中国的统计方法还没有完全消除北京方面此前重视工业生产、轻视服务业、忽视非正式民营活动的倾向。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规模被系统性地低估,而不是被故意向上调整。

中国与国际专家为修正GDP的规模和构成而定期实施的“基准修订”证实了这一点。最近两次基准调整分别发生在1993年和2004年,前一次将服务业的名义规模增加了32%,GDP增加了10%,后一次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再次大幅增加,并将之前十年的经济年增长率从9.2%提高至9.9%。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政府并不热衷于这些向上的调整,因为它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援助谈判中享受优惠待遇的理由。

许多人认为消费在GDP中占比极低表明支出受到抑制,并认为投资占比高是浪费。然而,很少有人停下来想想,为何直至最近经济增长放缓之前,全都是奢侈品、快餐店和家居装饰行业销售额两位数增长的新闻。人们如何能将几十年来每年15%-20%的零售额增长,与显示个人消费增长乏力的GDP数据解释一致?这令人怀疑某些地方出了差错,很有可能是消费被严重低估。2008年,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一份报告中估计,中国GDP比官方数据高出大约30%,人均消费比官方数据高出80%。一些研究调查显示,家庭收入的低估幅度约为GDP的20%-30%。

此类观点获得了一些官员的支持。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在2009年承认,家庭消费数据存在缺陷。这些统计数据建立在一个过时的、已实施三十年的样本调查基础之上,没有充分考虑现金交易,没有包括根本不涉及现金的社会服务供应,没有做出调整以反映业主自住房的市场价值。此外,由于营业税高企,企业通常不会开具发票,从而导致家庭消费数据低报。

上海的两位教授张军和朱天增加了这些结论的可信度,他们的结论是,个人消费占GDP比重被低估的幅度高达十五个百分点。这归因于家庭支出低报、企业提供的消费相关福利以及非正式的家庭收入。

这暗示着,人们过高估计了投资占GDP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许多公司和政府机构将消费类支出包装为投资,因为他们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观念,认为消费不好,而投资好。此外,GDP计算中对投资的估计,没有对近几年大幅飙升的土地成本做出足够的调整。

整体而言,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可能接近45%,而不是报告的35%,投资比重是38%左右,而不是48%。若果真如此,那么中国的消费率和投资率与可比发展阶段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其他亚洲地区的水平一致。

中国统计数据存在缺陷,但很可能并不存在向某个方向影响结果的系统性故意。与普遍认为的不同,现存的统计扭曲实际上呈现的可能是比实际情况更为负面的景象。(作者系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前中国业务局局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