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卢锋:货币中性的误读

    在货币过度扩张的通胀环境下,不同流量和存量物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各自供给弹性大小成反比

  分析2007年通胀形势,主流观点认为需防止结构性物价上涨转变为通货膨胀。这个表述逻辑上似乎暗含两层意思:当时不同物品涨幅各异的结构性涨价还不是通胀,真正通胀会伴随普遍性与涨幅大体一致的物价上涨。

  隐含观点从施政策略角度看或有深意,不过在学理上则有可探讨之处。

  认为通胀带来所有商品价格以相同比例上涨,有时被解释为历史上货币中性论的观点。阅读经济学说史上货币学派早期文献,确实有过货币增长会带来物价大体同比例上涨的表述。不过这通常是作为一种逻辑可能性加以讨论,并非深思熟虑的理论观点。

  例如19世纪英国缪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假设个人手里的货币都增加了,而整个社会在消费方面的需要和爱好一仍其旧,则需求的增加将均等地扩展到一切物品,因而价格将普遍上涨”“货币比过去增加四分之一⋯⋯则所有的价格都将上涨四分之一”。

  这显然都是有条件的逻辑推论。他也指出在另外条件下,“某些物品的价格上升的幅度将超过其他一些物品,而某些物品的价格则也许完全不提高”。

  后来经济学家结合经验研究货币数量论,明确提出通胀带动物价上涨具有差异性和结构性观点。如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教授在《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交易方程式分析框架,仔细分析由于存在合同、习惯、法律等方面因素制约,一些商品价格不会立即进行调整,一些则会调整得不充分。

  他写道,正如一条河流的一半被放置了障碍,会使得另外的一半流量增多,一些商品价格变动不充分会造成另外一些商品价格更大调整。

  当代通胀背景下物价上涨差异性表现得更明显。近十年中国不同流量商品与存量资产价格变动,为观察这方面情况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经验素材。我们为此选择十多种在宏观经济分析场合经常被关注的月度物价指数,计算它们2003年初到2012年底期间的年度增长率均值与标准差,做成图形便可一目了然看出其涨幅差异性特点。

  非食品消费物价与生活资料工业品的价格平均涨幅最低,过去十年年均涨幅在1到1.5个百分点上下。消费物价(CPI)、工业品生产者价格(PPI)、生产资料PPI属于第二等级,年均增长率在3到4个百分点之间。第三等级是出口品、股市、GDP平减指数、原料燃料价格,年均涨幅在4到5个百分点上下。

  外国进口品、粮食、猪肉、食品CPI等居于第四等级,十年年均涨幅在6-9个百分点。房地产价格在我们选择的14种商品与资产中平均涨幅最高:用官方数据计算也略微超过10%,不过房价可能是样本价格指数中最为低估对象,实际上十年年均涨幅至少可能低估了1-2个百分点。

  当然,可能还有涨幅更高的较大类商品或资产没有包含在我们观察范围中,例如新时期艺术品和收藏品市场异常火爆,价格涨幅可能远超房价。

  观察货币扩张环境中不同对象的价格表现不难看出一点规律:越是在涨价后不容易增加供给的对象,越有可能成为持续通胀背景下货币拥有者追逐投资的对象,也越可能最终成为较长期平均价格涨幅较高的对象。

  由此可对上述经济学说史有关通胀背景下物价上涨差异性的定性分析思路提出一个可实证检验的假说观点:在货币过度扩张的通胀环境下,不同流量和存量物品价格上涨幅度与各自供给弹性大小成反比。

  中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资产尚未成为大范围交易对象,加上工业部门效率增长缓慢和供给弹性较小,在严重通胀环境下工业品以及CPI会发生超过10%甚至20%的年度价格飙升。

  新时期通胀的物价表现大相径庭:工业部门生产率快速追赶赋予其较大供给弹性,虽然市场需求急速扩张与部分原料能源价格大幅飙升,工业部门吸纳上游与下游冲击的能力空前提升,价格弹性增大使其价格涨幅较小。

  与此相反,质地与品相优良的收藏品,如某个著名已故艺术大师的画作,价格上涨不会导致供给上升,通胀环境下零供给弹性可能助推其价格涨幅达到令人咋舌地步。房地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周期较长因而短期供给弹性较低,中国独特土地管制体制导致长期供给弹性偏小,因而在货币扩张偏快环境下房地产价格快速飙升。有效治理房价过快上涨,除要做好必要的需求侧管理,还要改革土地制度以提升楼市供给弹性,才能收到釜底抽薪效果。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