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张晓波: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发

 

中国的电子商务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电子商务规模最大的国家。电子商务从以下几方面改变了生产的分工和组织形式,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电商使得生产在空间上更加集中,专业化更加明显。有了电子商务,消费者通过指尖就能触摸到千里之外的产品。原来只能在当地销售的产品,比如特色农产品,现在有机会面对全国市场。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会辐射到更多消费者,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规模经济的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从而促进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在电商时代,“出手快”变得更加重要。先行者可以迅速占领市场,产生滚雪球效应,迫使竞争对手寻找其它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可以预测,随着电商的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形态会越来越明显。阿里巴巴最近评选的电商发展百强县就是例证。

以福建安溪的铁观音为例。电商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对当地铁观音的需求。电子商务减少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利润,由电商牵头组织生产合作社,可以让利给参与合作社的茶农。另外,由于电子商务是先交款后发货,电商没有流动资金压力,直接给茶农现款,改变了以往经销商拖欠茶农货款的问题。出价高又不欠款,吸引了更多茶农加入合作社。随着会员的增加,合作社的规模效应也发挥出来。比如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降低了投入成本;通过聘请技术指导、规范种植技术,解决了茶叶农药残留等质量问题,提高了品牌的信誉,维持了优质优价。但是,电子商务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大部分产品的需求在总量上是有限的,当对安溪铁观音的需求增加以后,对其它地方同类型茶叶的需求就可能被抑制。其它茶叶产地如果不发展电子商务,其茶叶市场就有可能走向萎缩。

第二,围绕电商的服务业将是新的增长点。从创造需求的角度来说,当某地主要生产一种产品之后,其对市场的依赖度必然增加。例如,安溪人不能只靠喝铁观音生活,一旦其土地主要用于产茶,他们就得从市场上购买比原先更多的其它食品和日用品以满足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在网上购买所需商品,而这些商品大多数是外地生产的,必须通过物流、仓储等环节运到本地。所以围绕电子商务的服务业会随着网购的增长而火爆起来。

从创造供给的角度说,电商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服务业态。在电商集中的地方,网供、代发(货)、网页装修(包括精装修和粗装修等)、代运营等以前不存在的行业已经萌发出来。而摄影和模特行业也变成朝阳产业。在网上营销产品同样需要漂亮的模特和专业摄影照片来吸引眼球,从而使得模特的身价陡然倍增(毕竟“美丽”是稀缺资源)摄影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第三,电商实现了全民创业梦,使中国新增了数百万企业家。电子商务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大众参与。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下,几百万人成就了创业梦想,他们中的很多人拥有很少的资本,在没有电商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他们如何成为企业家。开网店节省了昂贵的实体商铺租金;网供使得电商几乎可以达到零存货,从而减少了流动资金压力;先付款后发货的电商交易模式消除了资金拖欠的风险。这一切降低了企业家的创业门槛,大大激发了企业家精神,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第四,电商加快了发现竞争优势产业的过程。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一直强调经济发展要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这个原则说起来没错,但实施起来却异常困难。假设几个地方的要素禀赋类似,都是劳动力充足、资本短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他们都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关键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很多种, 比如圆珠笔,雨伞,和羊毛衫等等到底该选择哪一个具体的产品呢?政府很少有先见之明能准确定位一个地方该具体发展哪种优势产品。产品的选择往往是企业家在市场上试错的结果。当看到某种产品在市场上卖得好时,其它人就会开始模仿,导致产量增加,形成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这种试错过程。试的人多了,发现最适合其土壤的产业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一旦试错成功,互联网会加速信息传播,引发滚雪球效应促进产业集聚。

当然,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以下谈几点与政府有关的挑战。

政府可能需要调整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在过去30年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将可能被民营企业以更具效率的方式提供给其它市场主体。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有外部性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投资公共产品,因为很多好处被别人免费享用了,投资成本收不回来。因此,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政府提供。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命题很可能不再成立。比如谷歌为上亿用户提供免费搜索服务,可这并不阻碍它成为世界上最具盈利能力的公司之一。谷歌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它的免费搜索平台吸引了大量用户。当大家都用这个平台并留下大量自身信息时,这个平台就产生了价值。

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阿里巴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到处免费提供电商培训,今年又首次举办中国县域经济与电子商务峰会,邀请上百位县长书记参会交流经验,不收参会者任何费用。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念,这些社会公益活动,应该是政府买单,因为没有企业愿意做赔本生意。可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做法是符合平台经济理论的。阿里巴巴已经建好了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用得人越多,这个平台所产生的效应就越大。而增加用户在边际上几乎不增加运营成本。从长期来讲,这种似乎是“赔本赚吆喝”的事其实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在中国一些地方,电商产业的培育也是由公司出面完成,而不再总是由政府主导。比如,在河北白沟箱包产业集群(中国最大的淘宝村所在地之一),“和道国际”(民营公司)最近新建了一个电商创业园。为了吸引优秀电商入园,和道国际免收第一年租金,电商只用缴纳50元每平米的诚意金,第二年如果续租,诚意金再冲抵租金。同时,公司聘请专业人员,为电商提供免费培训。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平台运营商。他们认为将电商聚集起来,为电商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将是他们的盈利来源。例如,当园区聚集足够多的电商,形成一个群体之后,他们的议价能力就加强了。园区可以从快递公司拿到最优的价格,通过利益分享,降低电商的物流成本,同时为自己获得盈利机会。又如,园区通过跟踪各个电商的快递量来推算他们的运营情况。当这些电商遇到资金困难时,园区可以根据上述信息出面担保,从银行借到低息贷款,解除电商发展的资金瓶颈。从长期看,在招商引资阶段投入的巨额资金也许是可以收回的。

电商园发展,政府要避免盲目跟进。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当然也大有可为,但不一定非要全面介入电商园区的建设和招商。中国的地方领导面临巨大的发展经济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仍然认为其应该并且也有能力主导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如今看到有些地方发展电商园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更多地方政府跃跃欲试,计划一窝蜂地盲目跟进。然而,笔者认为,与上述由民营企业提供的公共平台相比,目前各地正大规模新建的由政府主导的电商园未必具有竞争优势。若是没有产业支撑,许多电商园最终将难以为继。电商园区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符合本地电商的发展需求。如何更有效率的为电商提供支持,或许才是园区建设最应考虑的因素。政府通常在这个问题上缺乏信息,如果让市场中的私人企业参与建设,这些企业会更有激励去发现电商最主要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应尽量发挥大众的力量来寻找最适合本地的产业。正如这次阿里县域经济和电商峰会上所表彰的电商百强县的案例所看到的,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制造业。有的地方也许适合发展农业,有的地方也许旅游业更有前途。只有因地制宜,产业才能茁壮成长。

政府的真正作用应该是因势利导,与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合作,帮助克服一些公共瓶颈。比如,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最大困难是质量问题。因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相距较远,消费者对网上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不放心。因此质量认证是当前农产品网上销售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但质量认证在中国完全由政府垄断,质监局并没有能力去及时检验诸多农产品。政府应该考虑放开质量认证资质的限制,允许市场竞争,但对弄虚作假的质检公司一旦发现,取消其资质,并依法严处。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与平台商通力合作,进行了新的尝试,如淘宝“特色中国”的地方馆、安徽省绩溪县联合聚划算和浙江兴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出的聚划算。笔者认为只要地方政府真正踏踏实实打好“服务牌”,一定能为当地电商发展做出其它市场主体无法替代的贡献。

另外,电商可能加剧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各地的产业结构并不相同。有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一旦集群形成,会吸引很多外来人口,导致外来人口远远超过本地人口。而有的地方也许最终只能由一两种特色农产品支撑。但农产品所带动的就业往往有限,大部分劳动力不得不到外面打工。在中国,政府的财政供养人口(行政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是根据当地的户籍人口而非实际人口按一定比例设定的。在劳动力输入地,政府工作人员(比如警察)相对于整个经济规模和实际人口偏小;而在劳动力输出地,地方政府规模偏大,地方财政支撑不了庞大的官僚队伍。这就造成了衣服(上层建筑)和身体(经济基础)不匹配的问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企业数目众多,每个企业所分担的财政供养人口相对较少,实际税负较低,而人口流出多的地方,留下来的有限的企业要负担沉重的财政供养人口,每个企业的实际税率攀高,导致投资环境恶化。在不改变现有行政体制的情况下,电子商务可能会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笔者希望这种不平衡会诱导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解决政府规模和经济人口规模不匹配的问题。

来源:《阿里商业评论》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