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杨丽平:加快推进城商行转型升级

文/杨丽平(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主任)

十余年来,在监管部门引领和推动下,城商行抓住机遇,加快改革,严守风险底线,服务实体经济,逐步成长为我国银行业体系中一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力量。从曾经基础薄弱、举步维艰,到如今百舸争流、气象万千,城商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催生这种变化的源泉,来自于坚定不移的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回顾走过的道路,总结取得的经验,思考今后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发展历程
银监会成立以来,坚持扶优限劣,加强分类监管,引导城商行化解历史风险,推进整顿改制,加强治理建设,完善内控体系,规范服务创新,发掘比较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化解历史包袱,夯实发展基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城商行在发展初期累积了一定规模的历史包袱。2003年银监会成立时,全国累计亏损城商行家数占比达45%。十余年来,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城商行历史包袱处置,指导各行制定详细计划,一行一策,充分调动银行、地方政府、新老股东等多方力量,综合运用现金清收、增资扩股、重组改制、拨备核销、税收返还等方式,共同推进此项工作。到2013年末,城商行超过90%的历史不良资产已处置完毕,经营状况大幅改善,资本利润率18.19%,资产利润率1.19%,分别较2003年提高7.73个和0.85个百分点,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各项指标已在银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
完善内控治理,加强风险防范。“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守住风险底线”是城商行监管工作的第一要务。为建立城商行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银监会持续推动城商行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风险防控水平。经过不懈的努力,城商行公司治理水平和内控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表现在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和独立性更强,各专门委员会和董事监事履职更加规范,内部审计与合规管理的质效显著提升,风险防控、流程再造、资本规划等工作深入推进等方面。内部治理的规范促进了发展质量的提升:截至2013年末,城商行总资产15.18万亿元;资本充足率12.31%,较2003年提高5.3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88%,较2003年下降11.97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等主要指标符合监管标准;对信用、流动性、案件、信息科技等各类风险的识别和管控能力不断增强,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大幅提高。
明确发展定位,加快经营转型。城商行发展基础、单体规模、区位分布有着显著特点,风险承受能力相对于大中型银行有很大区别。为扬长避短发挥好城商行自身优势,银监会注重引导城商行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居民”的经营定位,结合自身和地方经济特点,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城商行坚持突出优势,已成为在本地区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银行,如北京银行助力文化产业、泰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哈尔滨银行支持现代农业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13年末,城商行资产规模较2003年增长10.65倍,利润规模较2003年增长25.33倍。英国《银行家》杂志2013年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我国63家城商行上榜,占国内上榜银行总数的69%。城商行的市场和公众认知度显著提升。
加强服务创新,支持小微民生。创新是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在差异化、特色化监管政策引领下,城商行不断加强服务创新,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社会民生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2013年末城商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8.71%,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06个百分点,占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28%,增量、增速连续5年递增,信贷结构持续改善。城商行努力探索符合地方经济特点和居民需要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支持了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并利用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有关政策,增加网点和服务覆盖面,开发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2013年城商行发放的个人贷款中,近90%投向居民消费、住房、创业、就学等领域,有效支持了基层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发展与监管的基本经验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城商行发展与监管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依靠改革而取得,同样要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巩固。今年是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年,归纳、沉淀城商行发展和监管积累的基本经验,对于城商行深化改革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通过认真梳理,基本经验可以归结为“五个坚持”:
坚持改革转型的发展导向。监管部门始终注重发挥政策引领和正向激励的作用,借助市场准入、监管评级、考核评价等手段,推动城商行持续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优化,促进内生性的转变。对符合城商行转型升级导向的创新,加强规范引领,适度放宽监管容忍,最大程度促成城商行风险防范、服务创新、优化管理之间形成衔接有序、联动互进的局面,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增添动力。
坚持安全、稳健的发展原则。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严守风险底线,全面强化城商行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风险防控的前瞻性、敏感性、针对性和系统性。指导城商行认真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建立起覆盖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风险防控体系,做好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强化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使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防止风险发酵升级,有效维护好市场信心。
坚持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引导城商行根据自身资本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风险偏好和发展速度,确保机构、业务、规模与银行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盲目求大、求全。鼓励各行打破惯性思维,着眼长远,准确把握好国家和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价值链变化趋势,在授信政策、网点布局、服务模式、产品创新、金融人才等方面进行科学匹配,从而把握未来先机,赢得市场主动。同时,就资本补充、历史风险化解、不良资产处置等重点工作加大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争取多方支持,保障银行稳健发展。
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鼓励城商行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同经济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化特征,找准细分市场,明确发展战略,实施错位竞争,构筑经营特色。引导城商行专注于特定领域、地域,专注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市民,做精品牌、做专业务、做新机制、做透市场,努力做到坚持“草根”筑特色,携手“小微”谋发展。通过建设专业化、本地化的精品银行,逐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宗旨。注重发挥城商行“本乡本土”“地缘人缘”等比较优势,提高其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意识。引领各行深刻认识实体经济和银行经营的辩证关系,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鼓励各行将机构、人员、资金等资源在本地下沉,扎根地方,服务基层,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优先服务市民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不断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通过紧密依靠本地企业和社区居民,实现银行自身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三.直面挑战再超越
当前,城商行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趋势加剧、金融业态快速演变等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城商行发展必将迎来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我国银行业将逐渐呈现出对内深度改革与对外加速开放并存、同业传统竞争与新兴力量挑战并存、经营模式创新与风险防控压力并存、市场化冲击与历史性机遇并存的生动局面。能否及时认清形势,把握改革的战略机遇,顺利完成转型升级,将是决定城商行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为此,城商行必须做足“三门功课”。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深化治理体系改革。城商行改革转型要以全面提升公司治理、业务治理和风险治理能力作为突破口。要全面落实《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有关要求,提高治理运行实效。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关联交易和股权质押管理,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加强组织架构建设,构建流程化、条线化管理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业务管理能力。
规范绩效考核导向。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当前,城商行要提高改革转型和风险防控的考核力度,突出和细化发展战略、风险合规、资本节约、价值创造等几类指标,尤其要提高风险管理类指标权重,加快建立以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改革转型参与意识,强化合规经营的底线意识,实现平稳发展。
合理把控发展速度。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合理掌握银行发展节奏,不断提升现有机构和员工的管理水平,防止盲目扩张。加强资本约束,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提高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科学运用的跟踪、评估和调整能力,实现资本低耗型增长。部分战略规划清晰、公司治理有效、资本实力较强、资本配置能力较强、并表管理及风险管控水平较好的城商行,可以审慎探索多元化经营试点。
坚持依法合规创新。城商行各类创新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服务主线,防止资金空转,防止产品服务脱离实体经济。坚持创新活动与银行产品研发、人员配置、系统稳定性等基础能力相匹配,防止创新活动脱离银行主业。严格落实监管制度要求,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防止监管套利。加强创新活动中的信息披露和产品风险管控,保障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严守风险底线,确保转型升级的稳定环境
做好传统风险管控。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要准确把握信用风险发展趋势,摸清风险底数;强化资产保全,增提补提拨备,加大呆账核销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和预判、贷款行业投向管理和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要密切监测市场波动,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合理规划资金来源和运用;加强限额管理和预警,提高资金调配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拓展多元化负债渠道,增强负债稳定性。案件和IT风险管理方面,要加强员工行为管理,科学设置岗位职能,强化不同岗位间的监测与制衡;加强信息科技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做好切换演练,确保业务连续性。及时处置突发风险事件,防止风险传染,维护好银行声誉和市场信心。
加强新兴风险管理。要培育审慎的风险文化,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提升同业、理财、网络金融等新兴业务风险管控水平。在同业业务方面,要“强管理、控风险、回本质”,建立与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业务治理体系,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回归流动性管理手段本质;严格同业投资的风险审查和资金投向的合规性审查,按照所投资基础资产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在理财业务方面,应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总体要求,规范理财业务管理,防范理财业务风险积累。在网络金融方面,要遵守业务规范,提高技术开发和业务管理水平,增强对新型风险(如网络欺诈风险、信息泄露风险等)的识别与防范能力,坚固风控基础。
五.服务实体经济,提高转型升级的综合质效
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提高支持效率。城商行要大胆探索以实体经济需求为中心,与客户共赢发展的商业运营模式。要主动开发区域经济中重要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群,将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与小微企业群的产业运营模式科学对接,相互嵌入。借助各种业务合作平台扩大与小微企业的接触面,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创新金融服务措施,增强支持动力。结合国家和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制定出台,城商行要发挥本土优势,有所作为。要主动下基层、接地气,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的瓶颈制约,探索小微企业新型担保方式和风险共担机制。在坚持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简化评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收费,杜绝一切不合理收费。
创新金融服务渠道,完善支持网络。通过有序设立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为城镇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专业、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利用技术手段和特色服务,推动银行向精细银行、智慧银行转变,以满足人民生活改善和消费升级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所在区位经济特点,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在强化风险防控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
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丰富支持手段。城商行要继续立足于长期服务本地积累的经验优势,针对客户类型、需求特点、成长阶段等,提高服务方案的专业性和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在服务内容上,要善于“推陈出新”,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金融解决方案,不仅帮助客户解决融资、结算等问题,更要推动客户尤其是小微企业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以促进实现银企长期合作、共生共荣。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2014年第18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