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范力民:日本过剩流动性威胁亚洲新兴市场

日本央行(BoJ)刚刚火上加薪。未来两年,日本央行计划向金融体系注入相当于1.4万亿美元的资金。随着官员努力达到最新确立的通胀目标,可能还会注入更多资金。

这些资金能否治愈日本的病症令人怀疑。日本的问题不在于货币政策,而是结构性的。因此,这些流动性有很大一部分将溢出到国外,流向最不需要流动性的地方——亚洲新兴市场。

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淹没在流动性过剩之中。日本央行的动作意味着,又一股流动性洪流将滚滚涌向亚洲新兴市场。这将增加通胀压力,还可能助长资产泡沫。

直到不久以前,亚洲新兴市场既充满希冀又胆战心惊地看待美国经济数据好转。一方面,美国需求复苏有望让苦撑已久的出口商获得解救。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意味着,美联储(Federal Reserve)量化宽松结束的日子进一步临近。美国经济复苏受到亚洲官员的欢迎,因为此前他们不得不对抗海量的资本流入,以及随之而来的债务及汇率飙升的不利影响,但投资者却在正确地考虑,美元利率上调会否让他们近年轻松的投资经历戛然而止。

他们不必担心。日本央行新的激进宽松政策最终将抵消美联储的逐步收紧。看一看历史吧。此前20世纪90年代亚洲债务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央行的慷慨所致。

当时,在日本自身房产泡沫破裂以后,日本央行寻求通过削减利率来缓和冲击。而正在对付深度衰退以及储贷危机(Savings and Loan Crisis)后果的美联储也采取同样的举措。结果资本不可避免地涌入亚洲新兴市场。

1994年,美联储出人意料地提高利率,震动了债券市场。但更高的美元利率并未刹住亚洲举债的列车。在死气沉沉的本国经济找不到盈利机遇的日本各银行,继续投资到邻国。

到了1997年初,日本开始跌入衰退,资产负债表上不良贷款开始积累,此时日本各银行开始从亚洲新兴市场撤退,加重了流动性短缺,结果演变成一场规模大得多的危机。

到了21世纪最初10年,日本央行的宽松周期再次提振了亚洲地区,尽管此时美元利率较高。2001年,随着日本陷入通缩,日本央行诉诸于量化宽松。结果,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其资产负债表从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左右飙升到31%左右。尽管这有助于稳定经济,但注入的资金如此庞大,结果有很大一部分以日元息差交易的形式流向海外。

在危机后仍在蹒跚的亚洲新兴市场因此受益,站稳了脚跟。即便美联储在2004年开始提高利率(接下来两年里累计提高425个基点),该地区的流动性仍十分充足,足以再次推动银行放贷。

如今的一切就像观看令人厌倦的重播一样。即便美联储在今年底或明年开始逐步减少资产购买(这一点并非板上钉钉),日本央行的举措也将缓冲较高美元利率产生的影响。

预计到2014年末,日本央行将把资产负债表与GDP的比率从近35%提高到60%左右。然而,在真正击败通缩之前,这个数字最终可能更高。

因此更多流动性将涌入亚洲新兴市场。感受到最直接和最严重影响的,很可能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这三个国家历来与日本金融体系关系密切。越南、菲律宾以及印度也可能感受到重大冲击。即便是躲在资本管制大墙背后的中国,也难以幸免:毕竟,货币是可以互换的,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表明,资本将无情地流向回报最高的地方。

不过,还需要一点耐心。货币周期需要时间才能见效。迄今,在亚洲各地压低收益率、推高汇率的只是预期。日本投资者尚未转向海外,暂时仍宁愿搭本国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顺风车。

但正如以前的此类宽松阶段一样,这些斩获最终将趋于枯竭,诱使投资者转向其他地方更具潜力的机会。再等一个季度或者再久一些,真正的资金洪流就会显现。

简言之,投资者可以放心,亚洲的宽松资金洪流不会很快结束。不过,官员们有更多理由担心,因为这些资金最终将把通胀及资产价格推高至令人头晕目眩的高度。

汇丰(HSBC)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