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张曙光:以承认市场经济地位为条件救欧盟不恰当

  2010年,希腊发生债务危机。为了防止希腊债务违约和政府破产直接危及欧洲经济,进而拖累世界经济复苏,欧共体联合IMF伸出援手,2010年5月10日,成立了欧洲金融市场稳定基金(EFSF),总规模7500亿欧元,分期向希腊提供1100亿欧元贷款。由于推出时的体量前所未有,一时解除了市场对希腊债务危机的短期忧虑,并使欧洲三大股指当天实现了4%以上的增长。

  然而,今年8月以来,美国遭遇了债务上限,在最后时刻得以暂时化解,欧洲债务危机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希腊未能满足欧盟和IMF的援助条件,第6笔80亿欧元救助贷款暂时搁浅。当前希腊面临着新一轮偿债高峰,新的援救计划要到11月初才能决定。这样,希腊政府的资金将会枯竭,债务违约将不可避免。即使新一轮援救计划实施,只是将问题推迟,并不能解决希腊的经济问题。因为希腊经济实际上已经崩溃,危机后希腊的GDP下跌了7%,今年的衰退将超过5%(IMF估计衰退5.5%),难以实现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7.6%的目标,而政府的总负债已经达GDP的150%,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高达22%,失业率更是达到了可怕的16%。为了得到救命钱,希腊政府宣布了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冲突,希腊一次又一次暴发了反政府的游行示威。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希腊债务危机正在发酵和蔓延,出现了由边缘向中心、由小国向大国扩散的趋势,意大利和西班牙也上演着与希腊同样的故事。

  意大利是欧共体第三大经济体,却是第一大债务国,现有公共债务1.9万亿欧元,比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四国债务总和还大;债务率高达120%,且几乎只能通过发行国债融资。9月14日,意大利众议院通过了总额为540亿欧元的财政紧缩计划,当即引发了数百人的游行示威和接着而来的大规模的罢工。9月20日,标普以经济低迷和政局不稳为由,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调降至A/A-1,前景展望为负面;9月27日放言,有可能再度下调;穆迪也有可能在10月份下调意大利评级。这样一来,为满足融资需求,在9月至年底,意大利还需要发行或者展期1113亿欧元国债。10月7日,惠誉又调低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西班牙是欧洲第四大经济体,其欧元债务总额6370亿元,超过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三国GDP之和,失业率为欧洲之最,超过了21%。10月7日,惠誉也调低了西班牙的主权债务评级。10月18日,穆迪把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2下调至A1。前景展望为负面。

  应当指出,各国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是流动性问题,如爱尔兰;有的是偿债能力问题,如西班牙;而希腊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有流动性问题,也有偿债能力问题,而且都比较严重。而偿债能力问题与实体经济状况高度相关。

  欧债危机的性质是财政危机,但正在向银行金融危机发展蔓延。据IMF统计,欧债危机已使欧盟各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缩水2000亿欧元。目前,德国银行是希腊海外第一债权人,意大利海外第二债权人,前十大银行存在1270亿欧元缺口,日前又暴出39亿美元豪掷拉斯维加斯赌场失败的消息。摩根大通的报告显示,法国三大银行因大量持有意大利债券,资金缺口达1730亿欧元。有鉴于此,今年以来,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纷纷停止向欧洲银行业提供美元贷款,过去一年中已经关闭了逾7000亿美元的贷款渠道。与此同时,银行间拆借市场基本上是“一潭死水”。因此,一旦希腊发生主权债务违约,不仅意味着本国债务负担的进一步加大,而且银行系统行将崩溃,物价飞涨,进而对欧洲银行系统产生影响,必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说欧元区救助希腊尚且可以做到,那么,一旦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走上求助之路,欧元区现有的救助机制将难以应对。事实上,欧债危机已经烧到银行业,10月4日,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德克夏银行宣布,因“结构性问题”再陷困境,比利时方面则宣布拆分该集团。因此,德克夏成为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麻烦还在于此事可能波及到美国,因为该行为美国100-150亿美元的地方债券提供支持,所融资金用于纽约市等地的公共项目。德克夏出事使上述债券利率近期大幅上涨。10月7日,穆迪又调低了英国和葡萄牙多家银行的信用评级。10月18日,全球最大的信用担保公司之一的法科斯调降了欧美十个国家的贸易风险评级。欧元危机迫在眉捷。

  希腊危机的前途和结局可能有四:一是希腊成功稳定财政,欧元和欧元区以及世界经济所受的冲击最小,这是最好的结局,但可能性越来越小。二是希腊债务违约,希腊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后部分违约,结局可控,7月21日的救助协议接近于部分违约,因部分私人投资者也参与其中。即将于10月23日举行的欧盟峰会将通过扩大欧洲援助基金作用以及调整银行资本结构的方案。三是希腊退出欧元区,重启本国货币或使用欧元而与欧元区切割,这样,希腊银行持有的国债全部作废,欧洲银行体系受到冲击,欧元贬值,危机蔓延到其他国家。四是欧元区解体。这将对欧洲60年一体化进程形成重创,其代价将超过救助成本,自然应当避免。如果说前后两端的可能性较小,那么,应当争取二而力避三。

  问题不仅在于债务危机本身,而且在于各方面意见达不成一致。比如,欧盟主席巴罗佐提出发行欧洲债券,德国总理默克尔并不认可;德法首脑建议成立欧洲经济政府机构也遭到冷遇。其关键是内部矛盾难以调和。一是欧洲央行与德国央行有矛盾,德国央行不同意欧洲央行的债券购买计划,认为这样做违背稳定币值的基本原则,影响了央行的独立性;二是核心国家与非核心国家存在着矛盾,现有解决办法实际上是核心国家用本国纳税人的钱去救助危机国家;三是政府政客与选民的矛盾,德国选民对救助持排斥态度,危机国家的民众反对紧缩政策。这些矛盾都是现实存在,其中的反对意见也都有合理成份,问题在于如何妥协和如何化解。

  由于发行欧元债券还有一系列准备工作要做,短期内难以实现。短期内的任务是缓解危机,盈得调整的时间。目前存在着两种思路的争论,一种是欧洲央行通过债券购买计划和流动性管理来缓解债务,过去几个月已经购买了近550亿欧元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目前共持有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1450亿欧元;一种是让EFSF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向受援国提供紧急贷款,而且购买主权债务,进而向欧元区永久救助机制欧盟稳定机制(ESM)过渡。其实,两者可以适当分工而又配合,欧洲央行以解决银行业的流动性为主,EFSF以购买债务为重。

  从长期来看,欧元危机不在救助,而在改革,对金融体系的救助应与一些国家的经济重组同时进行。正如欧元之父蒙代尔所说,解决欧债危机有三条出路:首先是财力充裕的国家对资金紧缺的国家施以援手,以免其破产;其次是受援国将福利项目调整到与其财力匹配的水平,实现预算平衡,以赢得其他成员国的支持;再次是欧洲建立一个财政机构,以弥补欧元区管理结构上的裂缝。

  有人认为,欧元危机三年可以解决,此议过分乐观。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经济复苏还看不到头。既然根本出路不在救助而在于改革,就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可能谁也救不了。

  欧债危机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民币汇率有影响,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2009年12月到2011年10月16日,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10.25贬到8.7651,贬值近20%;二是欧共体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债危机将减少中国对欧出口。自2010年第2季度开始,中国对欧盟的贸易进入下行通道,今年1-8月,中国对欧盟出口低于整体增幅1.7个百分点,8月环比出现负增长;三是欧元走低,会直接带来欧元储备缩水。这些都会直接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平衡。中国应从这几个方面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正因为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明显,也可能使世界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因此,要不要救助以及如何救助成为争论的焦点。金砖四国表示将予救助,但只是表态而已,并未见之于行动;即使行动,也救不了欧元。中国迫于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压力已经开始增持欧债,9月14日,在大连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愿意伸出援手,但要以欧盟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为前提。24日,周小川行长在华盛顿表示,现在谈“援手”欧元为时尚早。到底应当如何决策,值得慎重考虑。

  应当明确两点:一是欧元只能自己救自己,特别是欧元区的主导大国德国,应当接受1992年欧元危机的经验教训,主动应对。且欧元区成立十年,虽其调节机制存在着严重缺陷,但条件比当年要好得多。二是中国救不了欧元。有人以为,中国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经济增长率9%以上,外汇储备3万多亿美元,世界第一,完全可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要知道,欧盟是发达经济体,中国只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与欧盟的差距何止一个量级,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与欧盟的差距更大,中国不应当硬充老大,哪有穷汉救富翁之理。其次,欧债危机,进口减少,对中国也不完全都是坏事,可以迫使我们进行结构调整,走提高质量,发展品牌之路。再次,以欧盟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为条件出手相救也不恰当。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这是有客观标准的,与他人承认不承认是两回事。中国是,别人不承认,对中国没有多大坏处;中国不是,别人承认,对中国也没有多少好处。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名头而出让自己的实际利益。就像在对外交往中一样,我们往往为了一个承认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和利益。在援不援救的问题上以及援救的规模和方法上,我们只能以国家的实际利益权衡为准则。切忌听到几句恭维的好话就忘乎所以,慷慨解囊。

  由于世界经济已经连成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且欧债危机也影响到中国经济,因此,适当援救是必要的,援救欧洲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援救的规模要适当,援救的方法也要有所选择。比如,欧洲央行可以购买和增持危机国家的国债,中国则不可,因为持有危机国家债券的风险是明显的。再如,通过IMF参与EFSF机制是可以的,但对参与的条件要做出安排。还有,持有欧洲银行的债权或股权比持有危机国家债券的风险要小,但也要慎重选择。当然欧债危机是投资欧洲的一个好机会,投资于一些有前景又有困难的实业可能更有利,但机会与风险并存,需要很好把握。

  张曙光为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