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玉石的神话

若干年前看张五常教授“卖桔者言”中的“从玉石市场看讯息费用”时既觉得有趣又深然其言,老人家在广东道蹲点有年,所见必多,其见既多,其识又广还能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据张教授云后来还总结出了个玉石定律,其定律曰:“需要专家鉴证的物品,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增加讯息传达的费用,但没有这种费用的增加那些物品不会有贵重的市场。”不过后来自己也涉足这类行业,就感觉张教授的例子似乎举的不太合适。

\

张教授研究玉石起因是玉石不是切开来卖而是只在上面磨了个水口。原石的买卖有赌石,那就是不磨水口,也有半赌,那就是磨水口,这个就是当年张教授在广东道看到的普遍现象。对于玉石这样在商家手中流转,张教授的观点是因为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卖家预期切开的卖价比只披露部分信息(磨一二个水口)便宜。

张教授说这是因为预期,那是建基于预期实现的概率足够高的情况。不过教授自己同时也说即使是专家也是猜对的机会少,猜错的机会大,既然如此卖家的预期恐怕也是预期错的机会大于预期对了。赌石中有句谚语“神仙难识寸玉”,即便是科学昌明的今天,世界上依然没有任何的仪器能够直接穿过赌石外表的皮壳直接看到内部的情况,都是只能够先进行切石,之后才可以知道正确的结果。即便是开了水口,那也只代表开口那部分附近的质量。这样这问题就来了,既然不确定切开的结果,又如何准确预期价格?虽然说买的没有卖的精,只是那是指零售。同时买家之中也必须有专家存在,尤其是那些标价昂贵的,那些可是卖来开出来零售的,人家必定要派专家去选购,亏本生意谁肯做啊!

既然买卖双方看法基本一致,为什么卖家不肯切开来卖?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赌石二字入手。毕竟谁也无法完全看透原石的内部,那么引刀虽然可以成一快,但是谚语说“一刀穷,一刀富”,一不小心东西就真的只值一块了!有的毛料可以卖到上千万,如果开出来什么都没有,估计除了几百亿身家的李嘉诚没什么人敢这么玩命。从毛料到磨水口到开片雕刻批发到零售商再到顾客手中这个流通过程应该是对玉料的不确定性的一种风险规避的行为!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不确定性给买的影响有大有小。小而言之,可能影响一次购买活动的成败;从大的方面看,则可能使买家遭受灭顶之灾。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减少不确定性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就是建立一些规范,赌石行业的规范就是那些总结出来的谚语,其中有一句“十买九亏,十解九折”。不过要是解对了可就一夜暴富,为了防止解错的损失,就有必要进行风险规避。如何规避?那就是风险转移,所以就有另一句谚语“多看少买,多磨少解”。宁愿赚少一点,把风险转嫁给下一个购买者,为了增加买主的信心,于是在上面开个水口,直到那个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中那最后一个傻子把石头切开。

我们知道风险越大回报就必须越高,玉石原石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极高的,所以回报也必须足够吸引,故而玉石的价格之贵应该来源于其切开的风险,而和其讯息费用关系不大。因为这个讯息差异在买卖玉料(高价)的人中间并不存在,大家都是专家啊!

我没有批评张教授或其跟随者用玉石定律来解释“需要专家鉴证的物品,自私自利的行为会增加讯息传达的费用,但没有这种费用的增加那些物品不会有贵重的市场”的资格。我想说的,或者是关心的是他们在观察“现实世界”时,经常忽略了全面的考虑。虽然张教授也提到过买家有专家的问题,但在做结论时就只考虑供应方的卖,而不曾想过需求方的买家也是财大气粗的土豪,他们请来的专家并不见得就比卖家差,在信息上双方并无分别,所以并没有什么隐瞒信息可言。结果他的定律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解释其他方面的现象,但却解释不了定律名称中的玉石市场上不切开剖白售卖的现象。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