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萨克斯:2015,气候融资元年?

\

全球金融体系的目标是将全世界的储蓄配置给生产率最高的用途。当金融体系运转良好时,这些储蓄被引导进入提高生活水平的投资;当金融体系功能失调时(比如近几年的情况),储蓄就流入房地产泡沫和引起环境破坏的项目,包括那些加剧人为气候变化的行为。

2015年将是一个转折点--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气候安全而不是气候变化的全球金融体系。7月,全世界政府将在亚的斯亚贝巴会晤构建全球金融新框架。

该会议的目标是促进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具有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靠性。5个月后,全世界政府将在巴黎签署新的关于控制人为气候变化和引导资金流向气候安全能源的新全球协定。这一协定建立在本月秘鲁利马谈判所达成的早期进展的基础上。在巴黎,金融也将是重中之重。

基本要点是清晰无疑的。气候安全要求所有国家将能源体系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转变为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其他低碳资源。我们还应该检验大规模碳捕捉和储存(CCS)的可行性,该技术有可能实现至少部分化石燃料的长期安全使用。相反,全球金融体系每年仍在化肥数千亿美元用于勘探和开发新的化石燃料储量,并且鲜有人使用CCS。

许多新化石燃料储量方面的投资将是亏本买卖--非常亏本的买卖,因为当前世界油价呈现大跌之势。许多各大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的化石燃料储量最终将作为新气候政策的一部分被“搁置”(留在地下)。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从人为气候变化现实看,世界所拥有的化石燃料资源远远大于可安全燃烧的量。

尽管市场信号尚不十分清晰,但今年的成功投资者将是出售化石燃料持仓的投资者,他们因此躲避了油价崩盘。也许他们只是今年鸿运当头,但他们远离化石燃料的决定具有长期意义,因为这一行为正确地预见到未来政策将不利于化石燃料而有利于低碳能源。

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主要退休基金和基金会目前已经采取行动。它们明智地注意到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前CEO布朗勋爵(LordBrowne)的话。布朗在最近指出,气候变化给石油行业带来了“生存威胁”。

放眼全球,更多政府正在引入碳定价反映继续使用化石燃料的高昂的内在成本。因燃烧煤炭、石油或天然气而排入大气的每一吨二氧化碳都加剧着长期气候变暖,因此给社会带来通过干旱、洪水、热浪、极端风暴和海平面升高等现象体现的长期成本。这些未来成本无法精确预测,但最新估算表明,当前每向大气排放一吨二氧化碳都会带来10-100美元的社会成本,美国政府的能源监管指导使用了每吨40美元左右的中间值。

挪威和瑞典等一些国家早已引入了二氧化碳排放税,其税率所反映的社会成本为每吨100美元甚至更多。包括主要石油企业在内的许多私人公司最近也引入了内部碳排会计成本指导有关化石燃料投资的决策。这样做可以让公司预测未来政府监管的财务后果。

随着更多国家和公司引入碳定价,碳排的内部会计成本将继续增加,化石燃料投资将更加没有吸引力,低碳能源系统投资则会变得更加诱人。二氧化碳税(或二氧化碳排放许可成本)的市场信号有助于投资者和资金管理人避开化石燃料投资。碳税还能给政府带来未来低碳能源投资的关键收入源。

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跌--自今年夏天以来已暴跌40美元/桶--政府引入碳定价的理想时机已经到来。政府不应该让石油消费价格也下跌如此幅度,而应该引入碳税。

消费者仍然有利可图。由于每桶石油大约会产生0.3吨的二氧化碳,因此要让二氧化碳成本达到(比如)40美元/吨,只需要课以每桶12美元的石油税。此外,由于石油价格下跌幅度是这一征税额的三倍多,消费者所面临的油价仍将比几个月前低得多。

此外,来自碳税的新收入将是政府的福音。高收入国家已承诺帮助低收入国家进行气候安全投资--包括低碳能源和应对气候冲击的恢复力方面。具体而言,它们承诺从2020年开始每年给予1,000亿美元的气候相关融资,而今年这一数字为250-300亿美元左右。来自二氧化碳税的新收入将是兑现这一承诺的理想途径。

账很好算。高收入国家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在180亿吨,相当于全球总排放量的一半。如果这些国家只为新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和地区开发银行提供每吨二氧化碳2美元的资金,每年就能实现约360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将这笔钱的一部分用于动员私人部门融资就可以实现全部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

大石油和大金融在近几年中都犯下了大错误,将资金用在了破坏社会的投资上。2015年,这两个强大的行业以及全世界整体可以开始纠错了。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全球融资体系,将储蓄引向需要最紧迫的领域: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安全--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Sachs)是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jpdong@efnchina.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