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流动性的狂欢还是陷阱?

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势和对未来的预判,一直都是热议的问题,中国经济在步入2015年后能否依旧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如果不能的,何去何从?不得不说,我们的政府似乎有些急不可耐,更或者说,像是热锅上的蚂蚁,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欧元区整体走弱,美国退出QE强势复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中国人还是选择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方式。此次“新常态”的提出,给市场的预期多是有种“无底线”的意味,但是,事实证明,我国政府的“底线有限”。

11月注定是不平静的一个月,“双十一“的火热尚未褪去,11月21日,正在大家准备享受休假的愉悦的时候,央行突发猛药,之所以称其为猛药,在于其出其不意,而又意料之中。央行最终还是进行了被动调息,采取非对称方式下存贷款利率。

事实上,对于央行调息,也早就初见端倪,早在11月19日,国务院就召开会议针对如何降低融资成本进行了专项讨论,其中一条就是,“增加存贷比指标的弹性,改进合意贷款管理,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税前列支等政策,增强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三农”等贷款的能力。”

对于非对称式调息是否真的能够降低融资成本,改善需求呢?从银行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央行公布调息后,各家银行均逆流而上,激流勇进。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多选择上浮到顶,国有银行由于其体量较大,均选择了折中之策。这样一来,存款利率在基准下调后变动不大,而受到资本充足率以及风险管控的影响,银行对于贷款对象的标准依旧“如初恋”,未有所适当调整,进而贷款成本存在刚性。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厢情愿能够达成的,央行有上策,银行有对策,融资依旧有难处。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假说,(Liquidity Trap),当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无限大,人们对于未来市场的预期更加谨慎,货币政策失效。这种货币政策失效的可能性在中国是否存在呢?从目前银行情况来看,央行的调息行为更像是向市场传递一种宽松预期的信号,一个强大的暗示,即不会允许经济增长打破底线,同时,面对中国加速转型,沪港通等系列事件后,也强化了我国加速利率市场化的决心。而调息行为真正能撼动市场多少流动性呢,且待现实来检验,决心虽有,市场的信心仍是决定未来走向的指南针。

(作者就职于中信银行,联系方式:yangyue8556@126.co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