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油价暴跌:新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过去六个月油价的下跌足以成为2014年最令人震惊的经济事件之一。

北京时间12月13日,美国11月PPI环比下跌0.2%,差于预期的下跌0.1%,且较上个月的增长0.2%大幅下滑。这成为压垮油价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WTI油价再度重挫4.1%,跌破58美元,创2009年5月以来新低。

《经济指标解读:洞悉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第3版)》第3章《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指标: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指出,PPI的走势往往是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并且由于是政府每月发布的第一个核心的通胀指标,市场对它反应更加敏感。

令人困惑的是,在2014年年中之前,油价一直处于反弹通道。在6月底,油价还处在每桶逾107美元的高位。孰料国际油价半年来暴跌超过40%,并不断刷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记录。
在2014年行将结束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并总结这一轮油价下跌的原因和影响,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形势与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与危机有了越来越多的相像之处,投资者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

谁是油价下跌的元凶?

普遍认为,导致暴跌的原因包括了美国页岩油革命对美国石油供应的有力支持,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则大力采油,与美国打起了价格战。OPEC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击败页岩油这种成本更高的挑战者。甚至,OPEC在关键的11月份会议上作出维持产量不变的决定,特别是沙特石油部长一句 “我为什么要减产?”,将油价在大跌的轨道上又助推了一把。

就在这个当口,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欧洲经济的持续低迷又使得原油需求受到抑制。因此,一方面供应方开足马力开采,另一方面需求又受到抑制,使得供需走向供过于求,价格疲软也就在所难免。

此外,随着克里米亚事件、叙利亚内战以及伊拉克紧张局势等风险退散,让投资者也意识到地缘政治风险并不会危及供应。即使是目前最为恶名昭彰的恐怖组织ISIS,也很依赖于石油开采所带来的收入,油价失去了重要的支撑。
再者,美元的走强也对油价构成了压力。众所周知,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美元走高时,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对于持其他货币的买家而言会显得更贵。而美元指数自2014年年初以来已经上涨超过10%,强势美元甚至被德意志银行认为是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几家欢乐几家愁

但市场是零和博弈的,有人欢乐,就一定有人哭泣。

对于主要产油国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灾难。OPEC主要成员国已经拉开架势准备要把价格战打到底。能源价格的走低显然正对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等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主要石油出口国造成打击,对于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已经面临严重经济问题的国家更是坏消息。

尽管墨西哥、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多次干预汇市,但仍阻止不了它们的货币跳水。俄罗斯卢布已经跌得尽人皆知,今年下半年卢布对美元汇率已经下跌超过40%;而墨西哥比索和巴西雷亚尔也是溃不成军。

而且所有这些石油生产国的违约风险也在不断上升,俄罗斯的五年期CDS(信用违约掉期)已经高达450个基点。甚至已经有担心认为,油价暴跌有可能成为俄罗斯经济的黑天鹅,因为与之相随的卢布贬值、汇率浮动、资本外逃、信贷收缩、财政负担加重以及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有可能重现1998年主权债务危机的一幕。

当时,没人会预料到经济实力只有伊利诺伊州和威斯康星州之和的俄罗斯债券违约行为会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个严重威胁,以至于当时美联储被迫制订了全球救助计划以稳定全世界投资者。这次俄罗斯会否再次令全球市场为之战栗?

另一边,美国则对油价下跌更为愉快。尽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之一,但它的供给仍然只能满足不到一半的国内消费,剩下的不得不进口。

在《经济指标解读:洞悉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第3版)》第3章《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指标: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中指出,与能源相关的石油商品的进口代表了大约10%的美国进口商品总额。因此,即便是石油价格的一般变化,也能对美国的贸易平衡和经济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原油成本的下降会最终增加消费者的支出。例如,家庭将对汽油和燃料油支付更少,这将使更多的可消费收入用于度假、看电影和进饭店。高盛指出,近月来油价从上半年平均水平下跌大约25%,这对消费者而言应相当于750亿美元的减税;因而油价走低将给明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带来约0.3个百分点的提振;此外因整体经济增长而产生的新就业岗位,会抵消任何能源部门潜在的工作岗位流失;总体来说,油价走低对美国经济利大于弊。
而这些还会有利于股市。因为更高的消费和更低的通胀水平,使得成本会更低,从而支撑经济增长,推动公司盈利水平,减轻美联储加息的动力,而且表明货币政策可以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宽松。至于债券市场,11月底美国未来十年的通胀预期一度跌至1.8%以下,这是3年来的首次,鉴于之前通胀预期跌至该水平曾促使美联储采取购买债券的量化宽松举措,这当然会降低即刻加息的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美元的强势。这也降低了美联储加息的必要性。美元走强往往会吸引资金流入美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美股已经累计了巨大的涨幅,一旦油价得不到有效托底,则会产生泡沫——这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前奏。
对于美国来说,坏消息还不止于此。众所周知,美国由于页岩气开采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而且或许很快就会变成石油出口国。OPEC之所以跟美国大打价格战,策略可能就是让油价下跌到一个临界点,到达使美国页岩油产量和采自焦油砂的石油产量不再具有成本优势。

同样是能源进口大国,日本则对于油价下跌更加不开心了。原本日本将成为低油价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日本6月份石油进口成本占到了该国GDP的3.6%左右。油价下跌令日本原油进口成本的下降幅度或将近GDP的1.2%。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安倍经济学的目标原本就是通过日元贬值来提振国内的通胀水平,让日本走出困扰多年的通缩状态。孰料油价下跌,令日本通胀的前景不容乐观。

高盛预计,能源价格的下跌将部分抵消日元贬值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胀,这将导致日本2015年核心CPI通胀率仍将低于1.5%,这将迫使日本央行在2015年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为什么要特别关注日本的形势?

在《经济指标解读:洞悉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第3版)》第4章《国际经济指标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日本工业产值》中这样描述,日本是全球最大投资资本出口国,而且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者,这犹如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美国:日本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机构已经持续多年为美国政府预算提供资金,贷出了上千亿美元。

一旦日本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能够轻易地影响到日本对美国的投资者。他们可能会决定减少购买美国国债或卖掉一些金融资产。他们还可以选择控制日元价值来促进出口。由此也能够理解为何日本如此多地干涉货币市场了。同时也让国际投资者明白必须关注日本经济稳定性的报道。

还有中国和欧洲这两大经济体。前面提到,本轮油价大跌,与中国和欧洲对原油需求下降有直接联系。这两大经济体如今都面临着严重的通缩威胁。

中国11月的进口额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低迷——下降了6.6%;而大多数外国经济学家曾预期进口会有小幅增长。瑞穗证券的中国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疲软的进出口数据很可能是11月份经济数据普遍疲软的预兆。

而且有数据表明,中国从澳大利亚和巴西几个主要的铁矿石出口国的进口额也一落千丈,从欧盟进口机械设备也大幅下降,显示出中国经济的疲弱。而这并没有阻止中国股市的疯狂热情——自从央行11月21日降息以来,上证指数已经暴涨超过20%。现实就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形式并不太支持资本市场如此疯涨,也预示着泡沫的积累。

油价走低,同样也引发了欧元区通缩忧虑。欧盟统计局11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1月CPI增长0.3%,符合预期,但较10月的0.4%再度出现下滑。在能源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欧元区通胀仍面临较大的压力。

华尔街日报评价称,虽然核心通胀率持平于0.7%,但能源价格加速下滑,使得能源支出下降2.5%,加之服务业通胀小幅放缓,拖累通胀率回落至五年低点,使得通胀进一步远离欧洲央行的2%水平,这使欧洲央行更有可能尽快采取更大力度的刺激措施。

欧元区通胀率持续在低水平徘徊,让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在增加旨在重振经济的一揽子措施上持续承受压力。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基近期表示他希望尽快提高通胀。通胀下行可能会令欧央行行长德拉基在下周会议上表现地更加温和,有可能进一步下调通胀预期,从而加强市场对欧央行尽早采取进一步行动的预期。

别让低油价催生新的金融危机

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经济体,国内经济的走势越来越依赖于其他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当OPEC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决定大幅度提升石油价格时,引发了美国字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随后在并不遥远的1997年,投资者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洗劫,道指10月27日狂跌550点,只因为投资者担心亚洲金融危机会伤害到美国经济和公司收益。

最近一个例证则是2011年上半年,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担心以及对中东局势不稳与日俱增的忧虑,让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经历了惨痛的下跌,并将美国在内的多个经济体推向衰退的边缘。

由此可见,在经济领域的蝴蝶效应极为难料,而且往往后果严重。

而上一次油价不断下跌(虽然当时油价的水平要低得多)、美元不断走强的情况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美国股市牛市演变为一场全面的泡沫,同时新兴市场陷入了一系列危机。当时美元走强让新兴市场更难偿还美元计价的债务。

20世纪90年代末的泡沫和危机现在不太可能会全面重演。世界应该已经汲取了足够的教训来避免危机重演。但眼下的情形正与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和危机有相像之处——油价处于低位,主要产油国的货币(主要是新兴市场)正遭受货币危机冲击,俄罗斯也面临主权债务危机,而美国和中国的股市则正在积累相当大的泡沫。因此,在危机来临之前,管好自己的冲动情绪,做好现金管理,分散投资风险恐怕才是上策。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