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欧元区负利率之谜

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之后,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CPI不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现象。而各国央行在通缩问题上的转向,更是将市场,特别是欧元区,推向了“负利率”

这一不寻常的领域。无论是丹麦央行率先开启负利率先河,还是瑞士央行通过汇率将利率推成负值,都让众多投资者们倍感陌生和担忧。而欧洲央行在2014年6月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从0.0%削减10个基点至-0.1%,也使得欧元区通缩风险进一步增加,并加剧了欧央行宽松的压力。当然,不仅是欧元区,针对“负利率”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寻求化解之道,已经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面前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竞相QE,却并没有带来物价的显著上升,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CPI不涨,而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现象。央行在通缩问题上的转向,是这几年全球经济中最大的变化之一,也将市场推向更加不寻常的领域——负利率。
 
负利率肆虐欧元区

2012年7月,丹麦央行决定开展负利率实验,对其银行业的主要存款利率下调至-0.2%。当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拥有AAA评级的丹麦则是投资者的避风港,丹麦克朗对欧元持续升值,丹麦出口受到打压。

于是,丹麦央行大胆推出负利率,一是为了对抗资本流入以及丹麦克朗的升值压力;二是为了鼓励银行更多地向私人部门放贷。对于丹麦来说,它并不像欧洲央行那样锚定通胀目标,而保持汇率稳定才是其政策组合的主要目标(根据欧洲汇率机制(ERM2),丹麦克朗对欧元控制在7.46左右和2.25%的波动区间内)。2015年以来,丹麦央行神奇地连续4次调降基准利率至-0.75%,创纪录低点。

丹麦于2012年开启负利率先河之后,短期内丹麦克朗兑欧元汇率确实走低。但是银行的信贷紧缩风险却未得到根本解除。主要在于存款负利率只是迫使银行增加信贷供给,而非刺激信贷需求端增长。丹麦商业银行利润下滑,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弥补损失,开始在不同种类的企业存款间进行利差套利操作。还有一些银行提高企业贷款门槛以增加银行利润。

任性的瑞士央行则是在2011年另辟蹊径,从汇率入手把利率推成了负值。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瑞郎兑欧元升值了近40%,而作为高度依赖外贸的瑞士来说,经济复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了降息但有效汇率升值的局面。于是瑞士央行在2011年9月突然宣布欧元兑瑞郎1:1.2的兑换上限,以防止瑞郎过度升值。此举表明瑞士央行选择了“蒙代尔三角”中的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由于汇率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平价关系,多家金融机构为了应对在汇率远期上的套利行为,立刻将瑞郎的Libor利率报价报成了负数,实现了名义的负利率。一方面,瑞士央行宣布瑞郎兑欧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意味着瑞士央行将抛售瑞郎,买入欧元,扩大的外汇占款投放使得本国利率有下行趋势;另一方面,汇率上限将使得瑞郎币值相对稳定,根据利率平价,过高的利率会吸引更多热钱涌入,而瑞士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投资资产来维持吸纳这些热钱的成本,因此选择用负利率的方式遏制海外资本涌入。

而由于经典的利率期权模型都是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其中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短期无风险利率不会随机游走(random walk)为负值,所以当时很多投资者彻底崩溃:债券交易员感觉自己是在单行道上逆行,而利率期权交易员则发现自己对这个星球感到无比陌生。

今年1月16日,瑞士央行宣布,取消1欧元兑1.20瑞郎的最低限制,瑞郎对各货币随后大幅上涨近20%,瑞士股市也创下近4年来最大跌幅。

2014年6月,欧洲央行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从0.0%削减10个基点至-0.1%,这令欧洲央行成为史上首家实施负利率的主要央行。而2014年5月,欧元区CPI下滑至0.5%,显示欧元区通缩风险进一步增加,加剧了欧央行宽松的压力。

“负利率”指的是:欧洲央行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零以下,导致商业银行在欧央行账户上存钱需要向欧央行支付利息。欧央行推出负利率,旨在将存入央行账户的银行资金挤入实体经济,意在刺激企业和个人减少储蓄,增加投资与消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压低欧元汇率。

欧元升值不利于欧洲的出口,尤其不利于欧洲经济体中的中流砥柱德国的出口,从而削弱了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动能,造成了“无就业的复苏(jobless recovery)”的尴尬局面。在内需依然艰难,新兴市场增长乏力,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背景下,欧央行势必采取宽松的政策压制欧元汇率、刺激出口,从而带动失业率下降,实现更强的复苏。

自从欧洲央行进入负利率时代,欧洲的债券市场已经疯狂。9个国家的1年期、2年期国债收益率都是负的。丹麦、芬兰和奥地利等国的5年期国债均以负收益率交易,包括交易非常广泛的德国国债(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的收益率也已经变成负值。

3月25日,德国以-0.08%的收益率卖出约30亿欧元5年期国债,而1月售出的40亿欧元5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为0.04%。

不仅多国国债收益率跌入负值区间,连企业债也出现了负收益率。瑞士食品制造商雀巢的评级(评级机构为穆迪)为Aa2,属于第三高的评级,但2016年到期的债券收益率只有-0.2%。
 
负利率已成为泡沫

低到极限的债券收益率,不禁让人怀疑因何所致?这是否已经成为欧元区国家的债市泡沫?

此前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承诺“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从2012年起,边缘国融资成本就已开始下滑。这样的影响还被欧洲央行2015年3月推出全面QE的行动所放大,进一步拉低了收益率。

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负利率反映出市场对安全资产的需求,以及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前景的担忧。欧洲CPI心理上早已进入通缩状态,显著拉低了整个欧元区的借贷成本。

买收益率为负的债券听起来很傻,相当于借钱给政府和企业,同时还要倒贴利息。那么,谁在投资负利率?

对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想到的做法就是,将现金从银行里取出藏在枕头底下。而对于拥有数以亿计的现金机构来说,这是不现实的,把钱存入金库贮藏成本又极高,只能投资电子记账的无风险资产,如本币发行国的国债。

具体来看,负利率有以下五大可能存在的投资催化剂:通货紧缩背景下的避险操作,实际利率可转为收益;押注强势货币升值:瑞朗、丹麦克朗升值带来收益大于负利率冲击;看好利率进一步下行:预期后续宽松力度会加大,持续提升国债价格;央行执行QE的需要:央行执行大规模QE,需要满足购债额度的要求;减缓存款负利率冲击:银行和保险等机构以负利率债券,对冲存款负利率(金融机构存在央行的储备)带来的损失。
 
负利率之外引发担忧

欧元区国家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明显开始收敛在一起,这其中就存在担忧:对边缘国家国债的需求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出现巨大的背离。南欧国家的国债,在金融市场上,都是用德国的国家信用去背书的。而融资成本不断下滑,且金融市场表现良好,这已经为政府创造了不好的动因。很多政府开始借此吹捧,实际上,这些功绩更多应该归功于低增长前景、加剧的通缩风险和欧洲央行的QE。

自满情绪抬头和这些国家的改革停滞,成为负利率下的新的矛盾。2015年年初,希腊大选“黑天鹅”的起起伏伏就是典型的例证。不到紧急关头,很难强迫极端不情愿的政府和人民去推进改革,尤其是当融资成本非常低廉的时候。

与英美这些相对自律,一直以自家货币借款,只对自己负责,而且有明确的财政和央行支持的国家相比,欧元区边缘国债的表现则显得非常另类。风险偏好在不断上升,金融机构也在过度地使用杠杆。

没有经济基本面和改革支持的国债利率收敛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欧元区边缘国和英美这些国家之间的风险差异或许已经被低估。虽然负利率来了,边缘国国债市场可能依然不被称作是“泡沫”,但是市场投资者和政府在陶醉于创纪录低位的融资成本时,应该时刻警示的是:只有改革才会真的更好。

负利率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的领域,经济体往往会在流动性陷阱中越陷越深。事实上,不光是欧洲,日本央行在2014年9月购买3个月期的477号短期国债,因为需求强劲,收益率也是负值。

之所以陷入负利率,主要是所在国央行都过度遵循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中性理念的传统,认为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胀,而不必考虑实际经济增长。加上原先对经济复苏的看法过于乐观,导致宽松政策迟迟不能推出。而当其接受现实之际,已经不得不咽下负利率的猛药了。

而美联储则出手果断,早就通过QE把美国经济从2008年的危机中拉回到复苏的轨道,避免了名义负利率的出现,现在更是已经在讨论是否要加息了。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已不再提“定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M2增速也可略高一些”的定调,为货币政策创造了腾挪空间,未来央行货币政策宽松节奏,或许可从欧美日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借鉴。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