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洪平凡:中国的利率挑战

    中国能否从中等收入国家向现代高收入国家成功转型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今后十年的举措。以利率市场化为开端的金融改革将是主要举措之一。但利率市场化有赢有输,有回报也有风险,因此决策者必须谨慎决策。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贷款利率下浮20%。如果中国人民银行把一年期存款利率定为3%,商业银行可以向储户提供最高3.3%的利率。很多分析人士把这项政策视为中国将很快进一步放松利率管制的标志,这项政策给商业银行领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竞争。

  但任何深化利率市场的举措都必须考虑到潜在的成本和收益。中国决策者理应从认真研究当前金融抑制(将利率保持在低于市场平衡水平的做法)所产生的效果开始。

  平均名义GDP增长率与长期平均利率之间的差额可以用来估算一个国家金融抑制的程度,差额越大表示抑制越严重。20年来中国的差额一直维持在八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国家平均差额约为4%,多数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发达国家差额则近乎为零。

  发展中国家央行人为地压低利率,目的是确保公共部门能充分得到低成本融资的同时,避免出现高通胀和巨额财政赤字。可从长远看,这样的低利率也可能损害普通家庭的存款倾向,从而使私营部门投资不足,并最终导致整个经济投资低迷,这样的情形在很多拉美国家曾经发生过。

  中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中国家庭强烈的储蓄倾向和大规模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所以虽然存在严厉的金融抑制,中国仍出现了超高的储蓄和投资。

  中国金融抑制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失衡。低存款利率鼓励储户、尤其是普通家庭投资资产,而不是将钱存在银行里。这样导致某些行业产能过剩--这体现在中国不断增长的房地产泡沫--而其他行业又投资不足。

  更重要的是,金融抑制造成国有企业(SOEs)和中小企业(SMEs)差距越拉越大,前者享受商业银行人为的低利率,而后者则迫不得已向影子银行系统支付超高利率(或根本无法获取外部融资)。

  利率市场化和其它金融改革将有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此外,它也是中国拓展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先决条件,为人民币汇率浮动和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人民币最终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必要前提。

  中小企业和净储蓄家庭将成为利率自由化最大的受益者。但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等金融抑制政策的“赢家”将会面对新的挑战。

  在现行体制下,存贷款利率间的固定差额毫无悬念地转化为商业银行的垄断利润。(中国银行机构当前三个百分点的价差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大体类似。)利率市场化将增加利息收入方面的竞争及降低利率价差,从而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而国有企业则可能由于被迫付出比目前高得多的融资成本而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另一个主要风险在于公共债务不断上升,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断攀升的地方政府债务。衡量公共债务长期可持续性的关键参数是利率和名义GDP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中国目前的公共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70%左右,这样的负担仍然属于可以控制的范畴。但在利率放开后,公共部门债务占GDP的比率预计将会大幅增加。

  鉴于存在上述挑战,中国领导人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利率市场化。应该渐进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既允许利益受损者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对策,又能保持关键改革的势头。保持改革势头应当成为决策者的首要任务。毕竟,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翻译:Xu Binbin

  洪平凡,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