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对中国就业问题的两个担忧

\

这几次在中国访问期间,我发现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两个“担心”。

首先,有些人担心劳动力成本上涨会导致经济放缓,经济放缓导致失业增加。试想,如果失业增加,劳动力价格如何上涨?这显然违背了经济学中供给关系与价格变化的理论。

其次,还有一些人担心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中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继而引发就业问题。这一观点也不成立,如果劳动力成本真的上升,说明劳动力被其他行业以更高的薪酬所吸引,何必担心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比如美国工业产值至今仍然是世界第一,它并没有被称为“世界工厂”,不是因为工业产值低,而是因为其服务业产值也很高。

不过,第一个悖论之所以存在,在某些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中的确发生了:目前处于债务危机中心的南欧,虽然劳动力市场异常疲软,但劳动力成本并未明显下降,这与当地煤炭、铁矿石、海运等价格几乎被“腰斩”形成鲜明对比。

原因很简单,这些国家过度的劳动保护导致市场机制几乎完全失灵。慑于高昂的解雇和福利成本,企业不愿招聘新员工,失业工人和毕业生则找不到工作。

陷入“真实版悖论”,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企业会承受危机带来的负能量,却不能享受危机的益处。

观察全球成功的大企业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数并非诞生于经济繁荣时期,反而诞生于经济低谷期。因为经济低迷为创业者低成本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创造了最佳机遇。而在经济繁荣期创立的企业,尽管跟着“台风”飞起来,但一旦风力下降,则往往最先掉下来。

事实上,这轮经济危机中,在劳动力保护方面相对灵活的美国,创新和创业依旧层出不穷,而欧洲在这方面却让人难以看到亮点。

中国在这方面的问题并没有欧洲那么严重,但也要吸取一些教训。中国的新劳动保护法在2007年出台,这个金融危机前出台的劳动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在那次危机和本次减速中的创业热情。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劳动保护方面表现尚可,其创新能力与同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并不差。

作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迪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系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