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黄益平:“新改革经济学”力推完全市场化

几个月来,一个新词儿罕见地引发海内外投行人士、学者、媒体以及大众对中国经济政策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这就是英国巴克莱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的“Likonomics”,即“李克强经济学”。

不过,这个词的创造者——巴克莱前亚洲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说,如果当时在北大教书,他恐怕不会用该词来解释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转折性变化。

黄益平已离开巴克莱,在10月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投行的工作就是分析政策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黄益平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说,“‘李克强经济学’正好满足了市场对新概念的渴望。”在他看来,不再大规模刺激经济,去金融杠杆化和进行结构改革是“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

这个新词流行有更深层的原因。黄益平说,中国新领导层上任后在经济执政上有很多新的政策和做法,到底怎么理解?国内外对此有着巨大的知识需求,而“李克强经济学”适时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新词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很多专家还尝试给出新的解释。黄益平表示,大家对“李克强经济学”的共识,就是中国经济政策框架发生新变化,更加强调质量和可持续增长,至于其中包括哪些具体成分,可以有不同解读,他并不反对。

也不乏质疑。比如,对“李克强经济学”支柱之一的“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有海外分析师就提出异议:今年中国陆续出台了多项刺激措施,没看出与以往有什么不同。黄益平指出,这些措施意在“稳”增长,绝不同于过去的“保”增长,且领导层明确表示不存在用财政、货币政策等手段强力刺激经济的可能性。

黄益平澄清,“李克强经济学”既非特指某位领导人的思想,亦非严格的经济学表达,而是对中国新的经济政策框架的描述。谈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改革六十条,他认为,其中透露出的中国“新改革经济学”,力度远远超过“李克强经济学”。

如果说“新改革经济学”也有三个支柱的话,黄益平的回答是:顶层推动;完全市场化;公平、正义优先于效率。

“方向非常清楚,面非常广,力度非常大,”黄益平坦承三中全会《决定》的突破超出预期。他并指出,新改革蓝图已定,知易行难,现在最需要的是执行力,期待“知行合一”。

完善市场经济就差“临门一脚”

《国际先驱导报》:如果说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图,即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透露了“新改革经济学”,那么你认为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黄益平: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政府和市场关系重塑,根本性的一条,是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说,让市场说了算,政府要做的是市场做不好、做不了的事,这个定位非常清楚,意味着中国将走向完全的市场经济。

第二是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虽然具体人事还没有公布,但人们普遍认为它体现了顶层设计、顶层推动,这对7年后兑现改革清单意义重大。

第三是改革的重点转向了追求公平、正义,如有专家解读的那样,《决定》中只讲改革,不提发展。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红利。

概括来讲,如果说“新改革经济学”有三个支柱,我认为是:顶层推动、完全市场化和公平、正义优先于效率。

Q: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面临严重的结构问题,你认为其症结在于“非对称的市场化”;那么,您怎么评价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A:这等于说,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已到最后的“临门一脚”,2020年,就是中国成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

我们过去的市场化改革是不对称的、不完整的市场化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品市场已彻底放开,但劳动力、资金、能源、土地等投入品或说要素市场仍被管制,这种严重扭曲既带动了经济超常繁荣也造成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要素价格扭曲人为地抬高生产利润、增加投资回报并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生产、投资和出口活动极其活跃,甚至加快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但同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相对疲弱。三中全会《决定》已明确提出将启动要素市场价格改革,这将终结不对称市场化。

1994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我感觉现在是“临门一脚”。《决定》强调以后凡是市场能决定的,政府就不干预,这就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当然,这也意味着今后中国经济的波动会增加,因为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可摸的石头快没了

Q:你为什么把顶层推动视为中国“新改革经济学”的支柱之一?

A: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后,以后很多改革决策就可以通过最高层做出,这跟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不一样。通过改革小组和顶层设计的思路,摆平过去搞不定的事情,这是新改革经济学最突出的特点。

顶层设计的好处是:第一,有权威性;第二,有助克服部门利益和利益集团阻碍。这实际体现出下一步改革在决断性和全面性方面将有很大改善。从决策来说,党的最高层负责全面推进改革工作,重点会非常明确,也确保权威性。

过去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像农村大包干,都是自下往上推开改革的。但现在可以摸的石头都快摸没了,改革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比如,资本项目开放、利率市场化,这样的改革很难从底层自发地试验,顶层设计就很必要了。

另外,近些年来改革有所停滞。此次出台的《决定》,体现了最高层的意志和思路,很多过去认为大胆、难以实施的想法,包括国企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等,都写了进去,其突破超出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期。

Q:新一届领导人在经济管理上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九字方针,宏观调控树立底线思维,设定了上、下限,在此绿灯区间内着力改革,不大规模刺激经济增长,《决定》再次确认了这一思路。这对获取改革红利有何意义?

A:过去提“保八”,千方百计把年经济增长保在8%以上,这其实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规现象。市场经济是有明显经济周期的,经济上行时,所有企业都扩张,下行时质量不好的项目会被挤出去,这是提高经济素质的过程。比如,人身体弱时会感冒,但感冒是帮你增强体质。我们过去把经济保在8%以上,结果养了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温室企业”。我认为,短期内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减速很正常,也是好事。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但不要简单地理解成一改革就又重回过去10%的高速增长了。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潜在增长率会往下走,这是客观规律。

在我看来,改革的最大红利是通过改革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有些改革会有助提高短期增长,比如金融改革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民企融资难的现象,提高总的资本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增长。也有部分改革措施不会直接拉动短期经济增长,比如,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部分钱过去可能用来投资,现在撤出会压低增长潜力。但这个压低是必需的,因为利于经济结构平衡,利于社会稳定,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

未来工资上升趋势明显

Q:你把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趋势性变化描述为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发展”,怎么理解?

A:中国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能不说与两个因素有很大关系,一是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追求GDP增长,成了“生产型政府”,二是对要素市场进行价格管制,人为压低生产成本,造成投资和出口活跃。正如大家看到的,这具有阶段的合理性,但也造成结构失衡、效率不高、分配不公、环境压力等诸多问题。

新一轮改革已经明确,将改变政府过度追求增长的做法,同时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化。如果这些改变能够实现,中国经济就会进入全新的常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会放慢一些,但质量会更高、结构会更平衡,增长也会更加可持续。

具体来说,改革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六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慢慢回落,但仍会保持6%8%的中高速增长。第二,通胀压力有所上升,原因是过去一直管制的生产要素价格,会因改革而释放出涨价压力,出现普遍的成本上升,但不会全部转嫁到最终产品价格上。第三,收入分配会有所改善,例证之一是工资上升的趋势明显。第四,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消费会占更大比重,服务业会有很大发展。第五,产业升级不断加快,过去成本低时,服装、旅游产品、玩具等产业很有竞争力,现在成本上升,会逼着大家沿着价值链往上走。第六,经济周期会越来越明显。

Q:为什么说经济周期会越来越明显?

A:有两大因素可能会使未来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大。

第一个,随着工资上涨,以及金融改革和要素价格改革,企业的生产成本会有大幅增加,日子会越来越难过。那些近年投资庞大、生产规模扩张快的行业,比如钢铁、氧化铝、水泥等领域,将会出现“去产能”的过程,这有利于结构优化,但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向下压力。

第二个,《决定》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将越来越弱,市场能做的政府不要做,市场失败时政府才出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会跟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非常接近,也就意味着,经济周期会变得更加明显,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