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
自由行已死。这个在过去十一年中支撑香港经济的一个主要增长引擎,预计会出现持续的负增长,对香港旅游业、零售业、低端就业均构成冲击。
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于中国内地引起了全民关注,但是在互联网上只火了三天就被封杀;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香港反水货运动视频,内地老人、孩子遭到谩骂、袭击的画面传遍全中国。笔者无意对反水货运动作道德评价,但是今日社会媒体对消费倾向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其实,自由行疲态去年就已经显现。香港适合内地大众游客的景点有限,一般人来过一次之后,只有购物能够提起他们再次光临的兴趣。然而,香港租金高腾,零关税的优势早已被高租金所吞噬;部分从业员不敬业的表现,也广为人所诟病。笔者朋友中几乎不见来香港购物的了,买机票去巴黎、米兰shopping,要比在香港血拼更合算,选择更多,购物体验更愉快。
港币联系汇率,令香港汇率随着美元暴涨。如今去日本、欧洲,相较来香港起码便宜三成,于是去东京抢购电饭煲的多了,来香港吃馄饨面的少了。笔者认为,从美国经济复苏、联储加息在即看,美元强势至少还会持续几年,香港在汇率竞争力中输在起跑线上的局面才刚刚开始。
内地在港消费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首饰、钟表领域,其中不少与公费消费甚至腐败有关。随着反腐败进一步深入并趋常态化,没有人再会一次过买100只劳力士送人、买100条Hermes领带给员工当福利,更不会有人再敢刷卡买钻石后又退货来洗钱了。这种畸形消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其实内地在港消费,早已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购物环境恶化、服务态度转差之后,内地高消费、有品位的游客和那些愿意细心体验香港风土人情、山水美食的游客,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巴士客、一日游客。近年一日游人数激增,拉起了旅客抵港数据,但是掩盖了人均消费力下降的窘境,当一日游受到限制的时候,之前的问题便一次过浮现出来。
坦率地说,部分中国游客有许多不好的习惯,一些行为对旅游国居民造成不便与困扰,不愉快事情时有发生,连国内主流媒体也不时报道鞭挞。不过来者都是客,香港的核心价值就是自由港,其自由度、宽容度、变通度,决定了它的中介能量,决定着它的竞争力。
某些人士声称,没有自由行,香港照样活,也许活得更好。要不要自由行,是全体香港人的选择,需要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沟通决策,不过一些经济数据还是应该摆出来的。自由行每年为香港创造261亿港元的零售价值(约为本港GDP的1.3%)和11万份就业机会。2004年时,内地游客消费占香港零售的4.5%,2013年占到22%。香港消费增长中0.9个百分点来自内地游客的消费,香港消费增长动力中三分之一来自内地游客源源不断的购买力,为本港GDP增长每年贡献平均0.7个百分点,这还不计入租金收入等间接性贡献。毫无疑问,自由行对香港经济十分重要,只是时间久了,人们习以为常,感恩之情不见了,怨言多了。
在2014年,自由行十年来第一次对香港GDP增长与零售增长,构成负贡献,笔者认为今年的负值将大幅扩大,而且很大成分上属于结构性的。自由行增长放缓,早已不是新闻,但是市场多认为是周期性的,更对它可能对香港经济构成的长远冲击估计不足。笔者认为,今年自由行负增长的效应浮现,香港经济增长可能在2%以下。除了金融危机时期之外,这个增长速度对香港来讲颇为罕见。
自由行对香港经济的中期影响更值得关注。香港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依靠制造、货运、旅游、金融四架马车实现了经济腾飞。制造业早已消失了,广东出口制造业之殇其实也标示着香港货运业进入结构性倒退。近年香港靠的是旅游和金融撑起着繁荣,撑起着高楼价。如果笔者对自由行中期前景的判断是正确的,香港经济的第三个引擎似乎开始熄火,留下金融业独木支持香港。细看香港的金融业,其实也就是股市火爆,债市、汇市乏善可陈,此木可撑多久,看看大型IPO的pipeline即知。十几年前,香港深知房地产经济的危险,政府还作转型大计,推出数码港、科技园等项目,后来发现香港的知识、人才结构并不配合,最终不了了之。近年民粹政治大行其道,政府管制陷入危机,无为而治变成不作为了,香港的经济竞争力与日渐退,好彩还有旅游、金融两大支柱支撑.本港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未至于太显性化,但是如果再失旅游引擎,增长势必下滑。
港府目前预测香港经济的中期增长(trend growth)速度在3.5%,其中假设到港游客于2017年达到七千万人次,2020年达到一亿人次。笔者以为这个假设不仅在数量上过度乐观,甚至方向上也有误差。少了自由行游客的强劲增长,这个目标没有可能达到。
这意味着香港的中期经济增长可能明显弱过目前的预测。2003年SARS之后,香港经济平均每年增长4.3%,其中三个百分点来自服务业出口(主要是旅游业)。如果自由行真的如笔者想像的那么惨淡,香港的潜在增长率可能少掉一个百分点。
在自由行问题上,市场对零售行业普遍持谨慎态度,即便如此也只是对周期性的盈利作出下调。市场对商业租金的判断则仍处于不切实际的高位。不仅近年被疯炒了的旺区街铺租金势必大幅下调,大型商场租金亦可能深受影响。分析员们看到了过往12个月零售业的疲弱,不过对今后五年的市道走向似乎尚在“denial”状态。当然,商铺的签约年期较长,租金回落需要时间。有一批三线欧美品牌以“me too”的心态进入香港市场的,当他们发现之前的商务预测失准的时候,退出无可避免,并加速租金的调整。当然,近年大肆扩张的金铺、药铺等已经进入收缩期,它们也对租务市场构成冲击。
最令笔者担心的是,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自由行,带旺了零售、旅游、餐饮、酒店、航空等一系列行业,所制造出的就业机会,中和了金融业“风景独好”造成的劳工市场技能错位。一旦自由行引擎熄火,香港的低端就业压力很快会上升,低学历人士更难在社会地位上爬出生天,更难置业,令已经分化严重的社会积聚更大的矛盾。
(编辑:wenqi)